关于实习支教与农村中小学教育实践的思考(地理系 孙二虎)

[日期:2018-10-04]   来源:扶贫实习支教管理处   作者:扶贫实习支教管理处   阅读:[字体: ]

摘要:在城镇化背景下农村中小学教育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实习支教政策既有利于加强师范生培养中的实践环节,提高培养质量,又有利于帮助当地农村提高教育质量。但在实践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与困难,制约了目标的充分实现,只有正视这些不利因素,多方合作共同努力,实现这项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实习支教;农村中小学教育;问题
1997年以来,依据基础教育师资培养规律和贫困地区教师队伍建设实际需要,忻州师范学院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先后组织近3万余名大学生赴贫困地区农村学校顶岗实习支教。教育部于2007年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师范生生实习支教工作的意见,对实习支教的意义,做出了充分阐释;对于如何完善师范生教育实习制度与实践,做好实习支教工作,给出了明确的指导意见[1]
1实施师范生实习支教的社会背景
1.1城镇化背景下农村中小学教育
长期以来,在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影响下,城市和农村实行了不同的教育供给制度,导致农村教育始终处于劣势地位。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与资源迅速向城市聚集,农村教育逐渐衰败,并走向全面落后,主要体现在农村生源与优秀教师加速流失、农村学生进入一流大学的机会减少等方面[2]。农村人口的持续下降证明了人口城市化和农村人口空心化是中国现代化过程中两个并行不可逆转的趋势。农村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1.2农村空心化背景下的留守儿童问题
农村人口空心化导致大量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留在农村。由于农民工父母与女两地分隔,从而导致了留守儿童的产生。据保守估计,我国现有流动人口已经过亿,其中,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由祖父母、亲戚或其他人代为抚养的孩子不少于千万。从已有的心理和教育方面的研究来看,留守儿童表现出比完整家庭更多的心理和行为问题,需要更多的关怀照顾。但是,由于农村基础教育缺乏先进的教育理念、师资力量薄弱、办学条件较差以及课程建设不足;亲子分离造成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弱化,隔代教育又往往造成溺爱或放任。这都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带来不利的影响。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对于农村劳动者素质,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甚至对于我国现阶段的政治稳定、未来经济的发展和和谐社会的建构都是有着直接的影响。
2师范生实习支教的成效
2.1 开创了师范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局面
实习支教有效推动了师范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配置等方面的全方位改革。为了使学生具备基本从教能力,师范院校普遍强化了实习支教前的专业思想教育和教学技能培训。忻州师范学院规定学生修完指定课程,参加统一的岗前培训、考核、试讲,取得《实习支教合格证》方可派出。加强了对实习支教学生的全程指导和跟踪管理。选派经验丰富的老师担任带队教师,全程驻点在实习支教学校,对支教学生进行辅导。
2.2建立三方合作培养教师的新机制
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师范院校和中小学校积极探索了三方合作、协同开展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的新机制。明确了省、市、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师范院校的职责分工,建立了沟通协作机制。师范院校会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探索建立教师教育综合改革与服务基础教育试验区,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东北师范大学积极探索“师范大学—地方政府—中小学合作”教师教育模式,地方政府下拨专项经费,解决学生实习支教期间的生活补助问题。
2.3开辟了师范院校服务农村教育的新途径。
实习支教有力地支援了农村教育事业,加强了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的联系,提高了服务农村教育、服务基础教育的意识和水平。二是磨炼了学生的意志,提高了实践教学能力,激发了服务农村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缓解了农村中小学教师数量紧缺、结构不合理的矛盾,开齐了音、体、美、英语等过去难以开设的规定课程,带来了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许多农村教师得到了参加学习培训的机会,受到了农村中小学师生和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
3实习支教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顶岗实习支教首先是由师资紧张或教育水平较低的中小学校提出需求,经过教育部门的协调,由高师院校根据参加顶岗实习支教的师范生的意愿将他们分配到中小学校。并且,实习生由高师院校和实习学校进行共同管理,调动了师范院校和实习学校的积极性,同时约束了实习生的行为,提高了实习的效果。尽管如此,实习支教在具体的实践中,依然存在一定的逻辑问题与现实困境,制约了实习支教工作成效的进一步实现。
3.1实习支教目标实现的逻辑分析
实习支教有两个重要目标。其一,提高师范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其二,缓解实习地区教师数量短缺问题,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但这两个目标孰重孰轻?
从师范院校的教师培养质量和国家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来说,实习应该是首要目标。从各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等来看,实习支教在师范生的实践教学中占据很大的比例,认为实习支教是提高学生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但另一方面,由于被支教学校一般都属农村学校,教师存在结构性短缺等问题,被支教学校希望支教学生能够补充到学校教师队伍中来,甚至有的支教学校将学生当作顶梁柱来用。这两个目标如何协调?如果学生没有经过很好的教育教学实践培训又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如果让这些“不合格”的准教师在支教学校里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如何能提高当地的教学质量?
教师教育要走向专业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教学改革中,一个十分迫切的问题就是师范生的教育实习,教育实习是教师培养的关键环节,目前,随着内部外部各方面情况的变化,师范生的教育实习面临诸多困难。至农村中小学实习延长至一个学期无疑使学生“临床”实习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有了保证。
缓解农村师资紧缺矛盾的主体是实习支教学生,由实习支教学生来提高农村的教育质量。一般情况下带队教师很少,而这些教师主要负责学生的生活、管理、与学校协调等工作,至于教学则无暇顾及。因此,高校教师很难提供这个帮助。这种情况下帮助的主体就只能是实习学生了,如果学生能够提供帮助,则潜在的假设是学生水平高于当地教师的水平,此时,不免发出疑问,要实习教师帮助他们的指导教师吗?再来看第二个问题:帮助需要什么条件?从逻辑上来讲,帮助的人要比被帮助的人知识和经验丰富,实习学生也许在知识上比当地教师要好,但这些学生在支教前,几乎没有站在讲台进行实际教学的经验,也没有做班主任管理学生的经验,很难承担起这个重任。
现实的情况是,各方面条件较好,师资力量较强的实习点基本不缺教师,学生实现提高教学技能目标的条件相对较好,但是,这些学校基本不需要支教;而各方面条件很差,师资短缺严重的农村学校特别是山区学校,支教生去了就是顶梁柱,支教的目标当然是兑现了,但是,提高教学技能的目标根本无从实现。
由此可见,实习与支教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只有实习的目标实现了,支教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无论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律还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来说,实习的目标应该是前提目标。如果不能正确认识二者的关系,则双重目标都很难实现。
3.2实习支教中的学习生活条件与安全保障问题
条件较好的中心学校,学生实习的条件比较优越,但是由于学校本身师资力量的短缺情况不很严重,其接收实习支教生的意愿不是很强烈。很多条件较差的郊区和边远地区的学校,师资严重短缺,其接收实习支教生的意愿相当强烈。但其提供学生必要的学习生活条件与安全保障问题的意愿却是相当消极。有的学校师资严重短缺,支教生承担了远超本地教师平均课时的代课任务,比如北峪小学的学生周课时达35节,段家堡小学的课时也将近30节。繁重的教学任务使支教生疲于奔命,根本无暇考虑教学反思与精心备课,教学质量可想而知。有的学校食品卫生安全没有保证,学生经常吃坏肚子。有的学校支教生宿舍漏雨,也不积极处理。有的学校没有门卫,多方艰难交涉也不解决。这里可能涉及到管理体制、监督体制以及经费渠道的问题。
实习支教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其出现有它的历史必然性。为了使这项事业取得更好的实效性,实现可持续发展,各方有必要共同努力,克服内在的逻辑矛盾性,排除各种不利因素,艰苦努力,让实习支教圆满完成国家发展过程中的历史性任务,为国家的师范教育和农村中小学教育做出实际贡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的意见[S].教师[2007]4 号.
[2]卫安、邬志辉.高师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社会科学战线,2015(10):239- 2
最新添加
热门阅读